纽约布法罗市的老邮政局楼,1894年建造,现在是一个*。
中国的钢铁太多了?
刚到美国时,常惊讶于老美的傻笨傻笨,尤其是对钢铁的宠嬖。
从公共空间看,这简直即是建在钢铁上的国度,门、窗、桥梁、电梯、扶手、甚至儿童游乐场,都能看到粗犷的钢铁气概。
很多人赞叹西欧很多百年建筑,却不知短命的法门之一是用料结壮。以我住的城市布法罗为例。一个式微的二线城市,市核心有很多陈旧的大楼,几十上百年,气概悬殊,但各个厚重矮壮。
如国度邮政局的旧楼,建于1894年,一百多年的大楼,现在是一个*,这栋楼除精彩的雕刻,另外一个让人赞叹的是用材用料之结壮,有的处所能看到细弱的钢板和钢梁,繁重的金属大门,需要成人用力才干推开,小朋友根蒂推不动。电梯门,楼梯、扶手都是粗重的金属,乍一看,感觉很粗笨,但上百年用下去,跟新的简直没差别。
市核心很多大桥,都是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,简直都是全钢的布局。在公园步行,经常要穿过一些小河,小溪,不足十米,有的能够就三五米,都架着粗重的钢铁桥,虽然有的已经锈迹斑斑,但涓滴不作用使用。
美国的民居绝大局部都是木制布局,假如下到地下室,就能够看到主构件都是钢梁或者钢柱、钢条,相比国际乡镇村庄两三层的小洋楼,要坚韧很多。我有美国朋友住的房子即是上百年历史的(后续会特意写文章来谈美国民居)。
离我们*近的一个社区藏书楼,1950年代建造的房子,就跟新的一样。
这让我想起北京,除历史名胜事业,1950年代之前的房子,有的被拆了,有的成了危楼,很多1970、1980年代建造的房子、桥梁(如西直门、建中国、三元桥)都在加固改革。预计用不了多久,就要*先加固1990年代的房子桥梁了。
数据也能印证用钢量的差异,西欧国度钢布局建筑占比普及在40%,我国则不到5%。中国公路桥梁中钢布局的不足1%,日本占到41%,而美国占到33%。
是因为中国缺钢铁吗?
不满是,从上世纪90年代末*先,中国就已经是世界第1大产钢国,产量远远跨越美国。但很遗憾,国际民居和公共建筑的用钢量远远没有跟上。汶川地面动后,曾有一阵,*先深思房屋质量,但也是一阵风,现在你到广袤的村庄、小城镇,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像火柴盒子一样搭起来的砖混布局房子。
即使在大城市,情形也没有好太多,去年,在一个省会城市亲戚家,将近两百平米的“豪宅”,大冬季,屋内居然能感触传染到丝丝的北风,四肢行为烤着电炉,身上倒是冷冰冰的。房屋质量和保暖结果看来有多差。
前国钢铁产能近12亿吨,预计有近一半用不完也卖不出去。大量钢铁堆在仓库生锈,大量建筑却窘蹙钢铁。所以,近期,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议,将建筑用钢量提高两倍。他觉得,相比现在建筑物每平米用钢量约50公斤,假如将用钢量提高至150公斤, 不只可以消化过剩产能,还可以提高房屋质量。
说真话,不考虑这个建议的念头,从结果上看,这实际上是个不错的建议。 高楼大厦、路途桥梁、机场口岸,是一个社会的筋骨,行走在美国,看到一个又一个几十年上百年的建筑、桥梁都在平居使用,我经常感伤,我们什么时辰能学到这一点。国际日新月异,但有多少是穷折腾?折腾出了GDP,老公民的钱包没见长。
我其实不是主意当局大包大揽,一窝蜂的上马各类工程项目。并且但愿能深切思虑所谓的产能过剩成绩,是否是果然过剩,能不克不及把这些钢铁,这些国民辛辛劳苦缔造的财富,用在迫切需要钢铁的房屋、路途、桥梁、藏书楼、医院、校舍上,而不是当累赘一样抛弃。
- 中国的房子为何寿命短 有一个原因你忽视了